首页>>中国中医>>中医常识>>正文
本站 互联网

《脉经》——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


国际气功网 http://www.qg108.com 2006/11/2 11:48:57  []
您对这篇文章中涉及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和看法,随时可以到开心社区讨论
25654
33249
脉诊,又称切脉,是中医四诊之一,也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的诊病方法。
68379
  脉诊在古代医学文献里首见于《内经》,稍后的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中也都有记载。但写得最系统、最详细和最完整的要算王叔和的《脉经》,《脉经》是我国第一部集大成的脉学专著。
  王叔和(201~280年),名熙,高平(今山西,一说为山东)人,晋代著名的医学家,曾任太医令,史称“博好经方,调摄养生之道”。
36098  《脉经》共十卷,它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是:
  改进了脉法。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中的诊脉法是对头、手、足三部动脉的普遍切诊,每部又分天(上)、人(中)、地(下)三候,称为“三部九候”,这种切脉法比较繁琐。《伤寒杂病论》改进为三部诊法,是在《灵枢·禁服篇》“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。三部即人迎(颈侧动脉)以候胃气,寸口(桡骨动脉)以候十二经,趺阳(足背动脉)以候胃气。王叔和的《脉经》对《难经》提出“独取寸口”的原则,大为赞赏,加以肯定,并进一步使其规范化。寸口分寸、关、尺三部,各部再取浮、中、沉三种脉象,这也称三部九候,这和《素问·三部九候论》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。化繁为简,“独取寸口”的切脉方法沿用迄今,为后世临床医生所喜爱。只有在病情危急或病人两手无脉时,才切人迎,趺阳和太溪(足内踝后侧胫后动脉),来判断病人的胃气、肾气是否已绝。
国际气功网qg108.com  详细论述了脉象的辨别方法。《脉经·序》提到“脉理精微,其体难辨,弦紧浮芤,展转相类,在心易了,指下难明,谓沉为伏,则方治永乖,以缓为迟,则危殆立至”。因脉象难辨,《脉经》就把各种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:浮、芤、洪、滑、数、促、弦、紧、沉、伏、革、实、微、涩、细、软、弱、虚、散、缓、迟、结、代、动。描述了各种脉象的指下感觉,并把相似的脉象进行比较,加以区别,这样便于临床医生掌握应用,不致发生混淆。二十四种脉象基本上反映了正常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心搏的频率、节律、血液的盈亏和血行的流滞等各种情况,对阐发病机、辨别证候、邪正盛衰、指导治疗、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。《脉经》为脉象的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,后世的医学家对脉象的进一步概括,大多是在《脉经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如李时珍的《濒湖脉学》等。
48081  把脉、证、治结合。王叔和论脉不是把脉理、脉法孤立地加以论述,而是把脉象、证候和治疗方法有机结合,按人体脏腑的生理、病理和诊断部位加以论述。如《脉经·卷二》“寸口脉浮,中风发热头痛,宜服桂枝汤、葛根汤,针风池、风府,向火灸身,摩治风膏,覆令汗出。”“关脉浮,腹满不欲食,浮为虚满,宜服平胃丸、茯苓汤、生姜前胡汤,针胃管,先泻后补之”。“尺脉浮,下热风,小便难,宜服瞿麦汤、滑石散,针横骨关元,泻之。”这样把寸、关、尺三个部位的浮脉分别与“中风发热头痛”、“腹满不欲食”、“下热风、小便难”等证候,以及丸、散、膏、汤、针灸等具体治法密切结合,使人读来耳目一新,一目了然。正因为《脉经》是一部分析“脉”、辨析“证”、确定“治”的系统著作,因此,它被后世医家广泛地用于临床实践。
47491  《脉经》对后世影响颇大,六世纪即传至朝鲜、日本,后又传至阿拉伯国家。《脉经》不仅发展了中医脉学,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前进,而且还影响到国外,这为传播中医药文化,丰富世界医学,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25654
33249
相关链接
 推荐文章
·俯仰《易筋经
·少林易筋经
·少林易筋经揭秘
·易筋经内功运身图说·前言
·从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到“背后七
·“青龙探爪势”至“收势”习练要
·健身气功·五禽戏动作解析
·马王堆帛画《导引图》与健身运动
·皇帝有御医 寿命不比一般人的长
·中医中药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
 焦点关注
 精彩推荐

227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