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>中国中医>>中医常识>>正文
本站 互联网

29754

六经名实议


国际气功网 http://www.qg108.com 2006/11/1 23:59:17  []
您对这篇文章中涉及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和看法,随时可以到开心社区讨论
25726
10175
经方大家恽铁樵在《药庵医学丛书·伤寒论研究》中说:“《伤寒论》第一重要处为六经,而第一难解之处,亦为六经。凡读《伤寒论》者,无不于此致力,凡注《伤寒论》者,亦无不于此致力。”然六经一词并未直接在《伤寒论》出现,而首见于宋代朱肱的《南阳活人书》。近2000年来,研究仲景学说的专著超过1000种,论文多达2万余篇,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《伤寒论》研究。
45305  六经名溯源
28805
  中医之理、中医之道,衍生于中国之“道”。《周易》说:“一阴一阳为之道”、“形而上者,为之道”、“立天之道,曰阴,曰阳。”《老子》说大道是:“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”、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、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、“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”。中国所说的“道”是一种生成和决定万事万物的无声无形之物,在宇宙之前就已存在,并一直无声无形的、始终如一的、有规律的运行不息,宇宙天地万事万物源此生成变化着。人是宇宙之生物,必然遵“道”的生成、变化。《内经》谓:“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”。即是说人是由天地阴阳所组成。从阴阳看,天道一阴一阳,人应三阴三阳。也即从八卦演变来看,由“一生二”,“地法天”,可知“人数三”(天数一,地数二),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,这里提出了三阴三阳为人之道。这也即是医易同源之说,《周易·系辞》曰:“易之为书者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六者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”。这里的三才(天人地)衍生的三阴(少阴、太阴、厥阴)三阳(太阳、阳明、少阳)又称六经,古人言大道为经,三阴三阳六者是讲宇宙大道理,故称之为六经,这便是六经的源头。医学是自然科学之一,故其生成、变化也不出六经,医学之理、医学之道也离不开六经。这里应当注意的是,因其涵盖面广,无所不包,而具体到某一科学必具有一定特点,其“六”之含意将有所不同。例如中医中的“六”的含义存有争议,是因具体含义未认识清楚,也就是说,六经的实质,关键在其含义。例如《内经》中的六经与《伤寒论》中的六经就根本不同。
13024  《伤寒论》、《内经》中六经的含义不同
36760  对六经实质的研究,可谓见仁见智,关于六经实质的研究,王庆国教授综述为41种观点,如大致分类,除少数用现代理念者外,实不过二端,即一者用《内经》五运六气、脏腑经络说;二者用八纲辨证说。其中之一者,受王叔和、成无己影响,认为《伤寒论》的六经是在《内经·热论篇》六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,而用这种观点解释恰切与否呢?简单地对比一下,即可知道了。
  (一)六经概念不同:《灵枢·经脉篇》所述的六经,即指脏腑经络,所谓的三阴三阳:足太阴脾、手太阴肺;足少阴肾、手少阴心;足厥阴肝、手厥阴心包;足太阳膀胱、手太阳小肠;足阳明胃、手阳明大肠;足少阳胆、手少阳三焦。这里的六经(三阴三阳)实质是指五脏六腑(六脏六腑)及其十二经络。《伤寒论》的六经概念,不是脏腑经络概念,而是八纲概念,实为六经病提纲即:太阴病第275条,其证为在里的阴证,虽有太阴之名,但不同于足太阴脾,也不同于手太阴肺;少阴病第281条,为在表的阴证,虽有少阴名,但不同于足少阴肾,也不同于手少阴心;厥阴病第326条,其证为在半表半里的阴证,虽有厥阴名,但不同于足厥阴肝,也不同于少厥阴心包。太阳病第1条,其证为在表的阳证,此之太阳不同于足太阳膀胱,更不同于手太阳小肠;阳明病第180条,其证为在里的阳证,虽有阳明名,但不同于足阳明胃(脏腑经络足阳明有胃家虚,这里但为胃家实),亦不同于手阳明大肠;少阳病第263条,其证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,虽有少阳名,但不同于足少阳胆,也不同于手少阳三焦。两者对比,《内经》的六经是内含十二脏腑经络,从病位讲,是代表十二个病位。《伤寒论》的六经是六个证候提纲,从病位讲,是代表三个(表、里、半表半里)病位,从病情看,又分阴阳两类,即把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分病位为三,每个病位分病情为二,统合证候为六类证候。其概念、实质完全不同。
25007
  (二)论传变不同:对疾病的传变,在《素问·热论篇》所载:“伤寒一日,巨阳受之,故头项痛,腰背强。二日阳明受之,阳明主肉,其脉侠鼻络于目,故身热目痛而鼻干,不得卧也。三日少阳受之,少阳主胆,其脉循胁络于耳,故胸胁痛而耳聋。三阳经络皆受其病,而未入于脏者,故可汗而已。四日太阴受之,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,故腹满而嗌干。五日少阴受之,少阴脉贯肾络于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干而渴。六日厥阴受之,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肺,故烦满而囊缩。三阴三阳,五脏六腑皆受病,营卫不行,五脏不通则死矣。”是根据脏腑功能及经络运行来论述。《伤寒论》对疾病的传变,只是讲病位变化,即由表传里,或由半表半里传里,或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。不是讲脏腑、经络运行传变。
24417
  (三)治则不同:《内经》对六经病的治则亦见于《素问·热论篇》:“治之通其脏脉,病日衰已矣。其未满三日者,可汗而已,其满三日者,可泄而已”,即笼统谓三阳病用汗法、泄法,三阴病亦用汗法、泄法,强调三日为期。而《伤寒论》强调病在表,即属太阳、少阴者可汗,且不论几日;病属少阳治用和解;病属阳明治用清热(吐、清、下);病属少阴治用温阳发汗;病属太阴治用温里;病属厥阴治用温阳和解(温下清上)。这里可知,《伤寒论》的少阳、阳明忌用汗法;太阴、厥阴忌用汗法、泄法;而《内经》的三阳三阴皆用汗泄法。
25800
  综上所述,《伤寒论》与《内经》六经概念不同,后世医家柯韻伯、恽铁樵、章太炎、姜春华等早有认识,如章太炎指出:“《伤寒论》的六经不同于《内经》之十二经脉之含义。”六经传变是《伤寒论》中病证传变的一种形式,指出:“王叔和强引《内经》一日传一经之说”,是错误的,“因仲景并无是言”,且以“阳明篇有云:阳明居中,土也,无所复传,可见阳明无再传三阴之理。”更观太阳篇中,有云二三日者,有云八九日者,甚至有云过经十余日不解者为据,指出“何尝日传一经耶”?并赞柯氏“曾谓六经各有提纲,非是以次相传。”总之,不能用《内经》的六经、脏腑经络来解释《伤寒论》的六经。
68092
25726
10175
相关链接
 推荐文章
·俯仰《易筋经
·少林易筋经
·少林易筋经揭秘
·易筋经内功运身图说·前言
·从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到“背后七
·“青龙探爪势”至“收势”习练要
·健身气功·五禽戏动作解析
·马王堆帛画《导引图》与健身运动
·皇帝有御医 寿命不比一般人的长
·中医中药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
 焦点关注
 精彩推荐

639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