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>中国中医>>中医医术>>正文
本站 互联网

28489

证的基本特征


国际气功网 http://www.qg108.com 2006/11/1 23:57:51  []
您对这篇文章中涉及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和看法,随时可以到开心社区讨论
62669

证的研究被认为是中医的现代化进程关键和突破口。但文献报道的回顾综合表明,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有关证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。相反却出现了不同结论相互矛盾,大量研究处于低级的循环反复,甚至把中医辨证的研究引向了歧途。核心问题是偏离了中医辨证思维,忽略证的基本特征。笔者认为,只有从中医理论出发,探讨证的基本特征,才能从本质上揭示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。
44039  1.稳定性 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对四诊所收集的症(症状、体征)进行综合分析,得出的诊断性结论。是对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因、病位、病性,正邪关系及病势等所作的高度概括,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疾病变化实质。证候是证的外候,是由一组相关的症所组成。通过证候的辨析,就可不同程度地判断疾病在此阶段的病机(病邪、病位、病性、病势等),得出证的诊断,因此,证具有相对稳定性、客观性和可把握性,这是临床辨证的前提。
27539
  2.动态性 证是对特定阶段、特定部位的病理变化的概括,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、有条件的,随着时间、地点、用药、体质等等的变化,证不断发展变化,这种相对稳定性即被打破,而具有动态性和游移性。
11758  如果借鉴西医病理分型的方法,采取分组对照开展证候研究,由于只看到了疾病相对稳定的一面,而忽视了疾病动态性,显然是不可取的,其结果也一定是不可信的。
35494  3.兼杂性 我们现在所制定的各种证型的诊断标准,所列举的证型大多以单一证候为多主,较少涉及复合证候及兼夹证。事实上,临床上见到的证候要复杂得多,决非单一。证候的兼杂性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:其一,单一疾病证候的兼杂性。此主要是由证候的动态性所决定的,由于疾病过程中,病性、病位等在不断变化,病邪由表及里、脏腑互传、寒热互化、虚实互变、阴阳互损等等,往往是多个脏腑的证候同时并见或表里同病、寒热错杂、虚实互见、阴阳同病,而单纯的寒、热、虚、实证候极少见。其二,多种疾病同时并存,经常是新病、久病多种疾病甚至是互不相关的多种独立疾病同时存在于一人,反映出互不相容的不同证候。外感与内伤、胃病与心病、肺病、肝病、痹病并存等等,即使是相互关联的疾病同存于一人,亦可出现不同证候。
  在当前的研究课题中,证的兼杂性常被忽略不计,勉强地把某一疾病分为若干各证型,把研究对象归为某一证候组,其结果只能是为了研究而研究。由于违背了证候的基本规律和病情的客观事实,必然因为各个证型所代表的不是病理的本质,其结论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真相。
23741
  4.系统性 中医研究对象是“人”,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人,而证是“人”在特定阶段的病理概括,证候是内外环境关系的不协调所表现的结果,因此,证具有系统性特点,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证。但在现行的各种辨证诊断标准中,几乎完全忽略了环境因素的中医证候学诊断意义,甚至连望诊(舌诊除外)、闻诊作为辨证依据也极少涉足。如“先夏至日为病温,后夏至日为病暑”这时候,季节(节气)便是辨证、诊断的重要依据。如果“痰培养发现结核杆菌就是肺阴虚”,“血糖升高就是阴虚燥热”,离开了中医赖以生存的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,这样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是值得怀疑的。
23152
  5.模糊性 一个完整的中医“证”包含若干个基本要素,包括病因、病位、病性、病势等,总是由一定的症状即外“候”所构成,在一定条件下证和候具有统一性,故常常证候并称。但由于疾病的不同、个体的差异和内外环境的变化,使得不同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以及轻重表现有显著的差别,从而反映出证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,以及证和候二者的分离性。其临床表现亦有二端,一是同一疾病的证,其表现的候轻重不同和不齐同性,此较常见。同时一种证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时间、地域等表现出较大的差别。二是疾病不同,同一证所表现的候可出现完全不同,即候的多样性。尽管从理论上看,一般情况下,同一证的基本证候表现是一致的(即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各个证的临床表现),但事实上,这种统一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学习、把握证的基本特征,但是,不能作为诊断标准去按图索骥。临床上,现实的证具有明显个性化特征。因此,试图通过固定的候来规范证,为每一个证制定统一标准的候,以此实现证的规范化是不可行的。
13146  6.立体性 中医证的分类遵循中医学思维规律,在不同的辨证方法基础上,建立起立体交叉的系统,如热证有虚实之分,热是共性,虚、实是个性;热证的虚实又有五脏的之分,虚热或实热是共性,五脏的证候是个性。另一方面,五脏证候有虚实之分,五脏的证候是共性,虚、实是个性,虚实之中又有寒热之分……这种共性和个性组合体现了证候之间的叠加性。因此,在开展中医证与某些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的过程中,应充分认识到:一个指标可以构建多证,一个证由多个指标共同构成,同一指标在不同证中表现的规律和特点是不一样的。一般说来,西医指标往往具有排他性,但是如果试图按照西医的思维模式去寻找某一证的“特异指标”实际上是办不到的,在以往的报道中,经常出现不同研究者对相同证同一指标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致,甚至相互矛盾,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辨证的立体思维特征。
66826
  7.缓急性 证除了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内涵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就是各要素的轻重缓急。现在中医临床研究过程中,对于证的轻重判断连定性都难以实现,对于缓急的判断则几乎是个空白。而这二点在中医立法处方和疗效评价中是十分重要的。“急则治其标、缓则治其本”,这种标本缓急是中医临床必须把握的,关系到治疗的时效性甚至是患者的生命。我们现在的辨证标准和研究方法简单地把各个症状的缓急等同起来,脱离了中医的临床实际,也违背中医的治疗大法。
24461
  8.人体性 中医研究对象是“人”,其“证候”虽有许多客观体征组成,但也夹杂有诸多自觉症状,如胃脘疼痛、痞闷、头痛等,有时甚至完全是由自觉症状所组成,如少阳病之提纲证“口苦,咽干,目眩”,纯由自觉症状所组成,这些症状,只能在人体上才能反映出来,一旦离开了人体,这些证候将无法辨识。再者外界刺激、七情变化都直接影响了证候的形成,体现了证的临床性,此亦中医证的独特之处。因此,在证的研究中,应以临床为主,尤其是开展证候的动物模型研究,更应引起高度重视。
62669
相关链接
 推荐文章
·俯仰《易筋经
·少林易筋经
·少林易筋经揭秘
·易筋经内功运身图说·前言
·从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到“背后七
·“青龙探爪势”至“收势”习练要
·健身气功·五禽戏动作解析
·马王堆帛画《导引图》与健身运动
·皇帝有御医 寿命不比一般人的长
·中医中药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
 焦点关注
 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