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98
密宗灌顶论--灌顶证量(二)
|
|
国际气功网 http://www.qg108.com 2006/4/28 11:22:50 [] |
您对这篇文章中涉及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和看法,随时可以到开心社区讨论 |
1510010123135614358434449 第三节 别别证量 17949
1510010123135614358421679 1.预备法证量——灌前上师修预备法,凡乞地、净地、持地、护轮、绘坛城;宝瓶预备法,上师体内灌顶法,引弟子入体内,过母佛莲宫,又引请佛入体内,过金刚道,入母佛莲宫,为弟子顶上灌注等法,及各项事业,皆必有其瑞相现起。譬如德格大德文殊化身借养亲尊活佛灌顶所供食子,降流甘露,满桌遍地,本人亦曾亲尝,甜而淡,不似人间糖味;且灌顶后,又凝成干块,作金黄色。又试读密勒祖师传记,当其师麻巴加持天灵盖中甘露时,虹光从中涌出。如此等例,散见于各大成就者传记中,以太平洋水、喜马拉雅墨,书之不能尽,此中从略。
25904 15100101231356143584 2.弟子梦兆——上师持咒加持吉祥草交付弟子,置于枕下,以占梦吉凶;明朝据实以报,如梦兆不佳,上师临时可制止彼入坛城,务令忏悔清净,梦兆转佳,方可参加未来之灌顶。今则虽照例占梦,上师不忍严厉执行梦兆不佳者之拒绝办法,殊与古意不合。 14151 15100101231356143584 3.名灌顶证量——不惟上师作如是悬记称呼,智慧坛中一切圣众,皆同声同时作如是称呼。如麻巴之于密勒,详见其传记中。
15100101231356143584 4.四灌各别证量——前第二章论灌顶条件中,第四节、四种灌顶条件,后后灌顶之条件,即是前前灌顶之证量。如证量不具,上师不可保证以前功夫,安能认可以后之灌顶耶?古代印度灌顶,四灌分别举行,初瓶灌后,甚至经过三、五载,方可举行第二秘密灌顶;其或懈怠未能证得其应具之受灌条件,则亦有终身不及得第三智慧灌顶者,逞论第四胜义灌顶耶!今则西藏、汉地所举行者,反古之制,作者深引为不满,实有复兴古法之必要,下当详论。 14870 15100101231356143584 5.依证量论余事: 国际气功网qg108.com 15100101231356143584 A.论多宝灌顶——德格及拉萨诸大寺,亦有举行五百尊多宝灌顶者,即集尽所有印度传来各种本尊灌顶,编为一集,名曰:多宝灌顶总汇。其名目或尊数不必同此,而有其他大德所编辑者,上师依此每日举行数种本尊灌顶,连经二月或三月完毕。此种灌顶,无非一种使作阿阇黎者,取得一切灌顶普皆自在之认可而已。于内容上,一切皆简单疏忽,若据为修持之张本,作者认为殊不可能。
15100101231356143584 B.论一尊连灌百零八次——西藏通行,凡遇死相现前之行人,求上师为灌长寿顶,于一日之中,连行百零八次,以为次数多则可因此长寿。作者认为:上师加持力大,每次之单位既有证量可凭,能灌多次固善,不灌多次亦可,何必令上师辛苦耶?如每一单位皆无证量,则纵灌百零八次,有何补益?譬如集无效证券额面数目相等者一万张,尚不值有效证券一张之价值也。又如以零加零,连加百零八次,其结果亦不外零也。 国际气功网qg108.com 15100101231356143584 C.论对婴儿及亡者灌顶——未成年之婴孩,除有德相及神通之活佛外,余皆不堪受灌。常见有小儿初生,即求上师为之灌顶,此特一种加持与祝愿耳。小儿本身并不能依灌行道,故对参加无上瑜伽大灌顶,宜绝对禁止入坛。至若活佛,常有三五岁即入寺登法座,受其亲教师之灌顶,不可以其年少而谓不堪受灌,要视其德相神通如何。譬如贡师,三岁时即以足深印贡噶雪山石山内,其颈项脊骨外现揭磨杵相,左腿有狮相,右龙相,岂仅堪受灌顶,亦且将为三界大灌顶王也。至若亡魂受灌,有多于人身受灌之工具,即具足他心,能知上师心中所思维者,故对亡魂灌顶者,则当斟酌者,不在亡魂,而在上师本身之功德。如未能在勾召亡魂时亲见亡魂,听命受召,则不可轻易向彼灌顶。盖上师思想中偶有一念,计及亡者眷属之供养,或有一念,对亡者妻女生起贪染之心,能令亡者因疑嫉而致堕落三途,不可不慎也。然果具足上师条件,如上第二章者,则决无此事。末法多冒滥之士,故不得不特予点破。 35398 15100101231356143584 D.论对灌顶根本经胜解低劣,能影响灌顶证量薄弱——按古代薄伽梵灌顶根本经文,简老深刻,且多隐语,后人依此而造较详明者,往往于所含深义,未能发挥透辟,驯至认深以为浅;作者不谙藏文,未能直窥原本堂奥,然于近代通行灌顶仪轨中文译本,父续如《密集灌顶仪》,母续如《胜乐灌顶仪》等,曾多所参究,不能无疑。如灌顶前,上师必呼弟子问其种姓欲乐,弟子必对曰:“我具善种,求大乐。”各种灌顶仪皆有之,故必为根本经所本具者;然解析之者,对于具何善种?求何种大乐?少有能契合金刚持本意者。多属将具善仅解作五戒十善之善,既属此善,则所求之乐,惟是天上之乐耳,何能求大乐?或解作三十七菩提分所修之善,则所求之乐,是二乘有余涅槃之乐耳!或纵将此善解作如来藏本具一切善根,此固不谬,然对所求大乐,唯是解作前四身佛,显教极果涅槃四德之大乐,此犹非金刚持之本意,与密宗极果大乐智慧身不同故。
|
10712 |
| |
|